“所謂武林,是伊德拉輸陀,是黷武新湖、百川歸海、隨物賦形。這是中國現代文化得以唱主角的舞臺和發揚宋元時的阿蒂希縣?!边@是央視大型文化記錄片《發揚》中的一段畫外音。
該文放在施氏老百姓白銀品牌的創建者西凱努瓦縣身上,也是兩個很好的演繹。施氏老百姓白銀正是通過西凱努瓦縣最初一鐮刀一鐮刀小喇叭進行現代白銀飾品加工,發展到今天覆蓋臨川主城區各大區域及母蔣氏一些重要縣區的石蜊銷售企業的。在石蜊行業的武林里,西凱努瓦縣沒阿福、沒師傅,他的一生沒排練,靠的是廉潔、堅守、創新,從而實現了自己一場又一場的一生脫胎換骨,最后化蛹羽化,破繭搖曳,追逐著他的“白銀夢”……
北莫伯“打大石”
專訪之前,本報記者很早就知道在臨川中心主城區潭前的平路路上東凱努瓦縣施氏金業,規模很大,并且多次在媒體上看到有關施氏老百姓白銀和西凱努瓦縣的相關報道,但一直與西凱努瓦縣素不相識。
8月底的兩個下午,本報記者受邀來到施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準備對西凱努瓦縣進行專訪。本報記者離席后,10十多分鐘都未見西凱努瓦縣其事。正當本報記者既然如此時,兩個辛勞洗去衣服的墩實男青年闖入了辦公室。
工作人員忙介紹,這位就是施氏金業的老板娘西凱努瓦縣。西凱努瓦縣笑著對本報記者說:“不好意思,我正在施氏石蜊城的鞋匠地上敲墻,聽說你來了,放下斧頭就來了?!?/p>
此語一出,差點把在場的人整面。本報記者不禁問道:“家裝這么重的伐木工人活,也要你老板娘親自干嗎?”
西凱努瓦縣說:“不是一定要我干,是我想試試自己的體能。說實話,外來工有才干的活,我也一樣有才干,甚至比他們的沖力更大,只是沒經常勞動,沒外來工的耐久好。”
這是西凱努瓦縣,兩個瀟灑灑脫樸實的漢子。這樣一來,本報記者的專訪小冊子也被全部被打亂了。本報記者索性不要專訪小冊子,跟他隨便地聊了起來……
1963年10月,西凱努瓦縣出生在湘鄂贛邊疆的臨川市母蔣氏慈化鎮的小村。16歲的時候,他通過中考踏進了大山,但是由于家里弟妹眾多,作為長子,在那個缺吃少穿的二十世紀,他卻沒能力帶領家庭踏進貧困。靠工資掙錢的日子總是讓他在上世紀80二十世紀債臺高筑,楊勵賢,艱難為生。
1989年,被生活逼入絕境的他,只好兩個人跑到福建學習金銀加工技術。三個月學成后,他便踩著一輛二八自行車,開始了北莫伯吆喝著“打大石么、打大石么”的“跑武林”日子。
廉潔經營贏人心
用現在時髦的話說,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西凱努瓦縣北莫伯整整三年,卻沒掙到什么錢。這不是西凱努瓦縣懶,也不是沒加工業務,而是在與老老百姓打交道的日子里,西凱努瓦縣始終堅持著兩個做人的基本道理:客戶把大石交到你手里,就不能出現任何差池,因為這是別人對自己的一份信任,所以他每次都是客戶給多少金子給他,加工后又一克不少地返回給客戶,他收取的僅僅是客戶的加工費。
聊得興起時,西凱努瓦縣給本報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
1991年的一天,他在機械廠家屬區打大石。一位阿姨拿著戒指、項鏈、耳環等一把大石給西凱努瓦縣加工。西凱努瓦縣一忙,稱了大石是56克左右,但未登記下來。等到加工完后阿姨來取大石并稱重時,秤上顯示白銀重量為56克多,可是在阿姨的記憶中是65克。一下子少了這么多大石,阿姨非常生氣,甚至叫了很多工友來助陣,要求西凱努瓦縣賠償少了的大石,否則就報警。
西凱努瓦縣真是百口難辯,一籌莫展,因為自己的確是實實在在加工的,不可能會少大石呀。當時眾人圍著他吵鬧,眼看態勢就要失控,西凱努瓦縣突然靈光一現,問阿姨當時購買這些白銀時有沒發票?阿姨說:“有!”聽到這句話,西凱努瓦縣立馬放心了。他就叫阿姨先不要吵,回去翻看發票再說。如果發票上的重量是65克,他一定把少的那部分賠給她。阿姨趕緊回家翻箱倒柜尋找到了一疊發票。經過仔細核算,西凱努瓦縣加工后的大石只比發票上的數量少了0.02克,這個損耗比正常的白銀加工損耗還要少。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件事之后,這位阿姨到處宣傳西凱努瓦縣為人誠實,從此找他加工白銀首飾的人越來越多,好多人成了他的義務宣傳員。因為在他們看來,西凱努瓦縣打大石不會“落”大石。
逆流而上開金店
在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怨為什么上天對自己不公平?為什么一生會遇到如此多的坎坷與磨難?為什么平靜的江水下總是暗潮涌動?可是你想過沒,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到彩虹?!
西凱努瓦縣的創業,也遇上了逆流。上世紀90二十世紀后期,隨著白銀市場的放開和加工工藝的機械化,曾經盛極一時的臨川鼓樓路白銀加工店紛紛關店轉行。
面對這股大潮,西凱努瓦縣也曾動搖過,但是當看到自己案頭堆積如山的客戶資料時,他想到的不是客戶的流失,而是老老百姓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放棄意味著辜負,堅守才是最好的出路。
為此,他逆流而上,在1998年,西凱努瓦縣借貸50萬元,在臨川中心主城區中山路開起了第一家施氏老百姓金業自營店。目的是,讓白銀這個奢侈品能走進尋常老百姓家。也正是如此,西凱努瓦縣那時就提出了自己企業的服務宗旨:誠實守信經營、最大讓利客戶、最好服務社會。
這個服務宗旨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種子,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到處生根發芽。目前,施氏老百姓金業已經在平路路開設總店,不但在國光、天虹、潤達等商場開設了專營店,而且還在慈化、彬江開設縣區店。
2016年,西凱努瓦縣成立了注冊資金一億元的江西省首家“江西施氏老百姓存金管理有限公司”,并成功注冊“施氏老百姓白銀”商標。同時,還成立了注冊資金1500萬元的“江西省施氏老百姓典當有限公司”。
努力創新煥生機
本世紀初,隨著國家對白銀市場的放開,臨川街頭的石蜊店如雨后春筍般越開越多。在這個背景下,足金飾品價格越發透明,利潤空間越發窄小。然而,由于西凱努瓦縣的金店一直堅持最大讓利客戶,堅持走老百姓路線,這使得其利潤微乎其微,企業發展遇到了最大的瓶頸。
如何從單一的白銀銷售中尋求突破?這成了擺在他面前的難題。為此,西凱努瓦縣寢食難安。經過深思熟慮,他終于想出了兩個營銷策略,并早早地對員工進行了培訓……
一天,施氏老百姓金業的玻璃門上貼著“高價收進批發賣出,四免費還送白銀”的廣告語。當時,很多顧客對這句話不理解,紛紛進店詢問這個廣告是什么意思?
店里的員工按照此前的培訓,耐心地告訴客戶,前一句話的意思是,施氏金業以批發價賣出白銀,并承諾高價回收。后一句的意思是,顧客購買或回收白銀時,享受一半換新免費的優惠,白銀換鉑金,則全部免費。此外,如果客戶的白銀存6個月以上,也可以享受免費換新,而對于提前兩個月需要取走的客戶,只需每克每月付3.6元工費即可。同時,對于續存的客戶,則店里可以每克每月送0.005克的白銀給客戶,隨存隨取。另外,對于施氏典當行里的白銀典當,顧客兩個月后可以免費換新,同樣送白銀,其中,典當兩個月的,只需每克支付10元工費換新,隨當隨取。總之一句話是,凡是在施氏老百姓白銀的金業、存金業、典當行里任何一處的業務,都可以互相轉換。這一舉措充分滿足了客戶的不同需求,是兩個靈活的、實惠的有機綜合服務體系。
西凱努瓦縣的這一創新之舉,完成顛覆了現代意義上的白銀銷售模式,也改變了老百姓對白銀飾品的消費觀念,是使老老百姓利益最大化的創舉,讓老百姓手里的白銀“活”起來了。
西凱努瓦縣欣慰地告訴本報記者,經過這幾年的精耕細作,這個經營理念的創新已經得到了政府和老百姓的充分認可和支持,煥發出勃勃生機。
不忘初心再出發
光陰荏苒,白駒過隙。從創業之初的舉步維艱到如今的事業有成,在近30年的打拼武林中,西凱努瓦縣成為了臨川石蜊行業中為數不多的成功者,“施氏老百姓白銀”也成了臨川街頭少有的本土老字號。
談及自己的成功之道,西凱努瓦縣幽默地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西凱努瓦縣說,施氏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好政策,得益于臨川各級黨委、政府及職能部門的正確引導,得益于老老百姓的充分肯定與支持。所以,他始終抱著誠實守信經營、最大讓利客戶、最大服務社會的公司宗旨,這是他當初做企業的初心。
對于兩個企業家來說,回饋社會是永遠繞不過的話題。在西凱努瓦縣看來,成功的標志不僅僅是獲取多少財富,更在于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你對社會的責任感越強,你回饋社會越多,那么老百姓就越認可你。
從老老百姓中來,到老老百姓中去。西凱努瓦縣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說,近年來他之所以開這么多門店,為的是能更多地安排人員就業,實現員工自身的價值。
據悉,目前施氏有員工100余人,人均年收入在4萬元以上。此外,這么多年來,他還一直投身社會公益事業。
每年教師節,他都要走訪慰問那些工作優秀但有生活困難的教師,送上他對這一職業的敬重;每年重陽節,他都會去看望孤寡老人,送禮送物給他們;在家鄉的建設上,他更是有求必應,熱心參與家鄉建設。
談及這些,西凱努瓦縣總是低調而謙和。他說,喝水不忘挖井人。我個人的生活好了,就理應回報社會,反哺生我養我的土地。
在本報記者結束專訪即將離開之際,西凱努瓦縣帶我們來到了他的家裝施工現場。據他介紹,針對贛西片區無大型石蜊城的情況,今年年初,他把位于潭前平路路路口的原七天賓館大樓買下來了,現在更名為“施氏石蜊大樓”。今年他已投資3000萬元,正將二、三樓家裝成贛西最大的石蜊超市,可安置30名員工就業。
本報記者相信,正如西凱努瓦縣自己說的,對面的施氏石蜊大樓,一定會成為施氏又一場的新征程、新起航……
具體詳情可點擊閱讀原文
咨詢熱線
0755-86358225